一秒记住【xiaoyanwenxue】精彩无弹窗免费!“罗辑思维荐书集锦(套装共24册)(.)”!
第二章新世界的新地图
从全球化到超全球化
反对全球化就像是反对地心引力。
——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
从过去5000年的人类文明发展来看,人类的未来必然是全球互联文明。全球化其实从公元前3000年就开始了,美索不达米亚王朝的城邦开始管理内部贸易,以及与埃及和波斯之间的贸易。在公元前500年前后,阿契美尼德王朝达到巅峰,波斯国王居鲁士大帝将帝国势力范围从欧洲扩张至中国边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商队则沿着欧亚丝绸之路留下了许多连接点。在互联互通的道路上,财富和宗教朝着四周传播。正如社会学家克里斯托弗·蔡司–邓恩(ChristopherChase-Dunn)的研究所表明的,当今世界的文明体系正是曾经孤立的地区和文化体系相互激荡的结果,新技术、资本和地缘政治野心不断驱动并深化世界的联通。无论是公元500年前后的阿拉伯对外征服还是13世纪蒙古地区的崛起,都充分利用了自身有序的流动性来组建庞大的帝国。中世纪后期的十字军东征和商业革命使得海洋贸易得到长足发展,由此将欧洲引入了延续数百年的殖民时代,当今世界的版图许多就是在殖民时代敲定的。
随着帝国不断拓展其互联范围,全球化也在不断升级:15世纪和16世纪的伊比利亚(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17世纪的荷兰和18世纪的英国东印度公司都是时代的产物。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后,现代化的工厂需要更多来自远方殖民地的棉花和原材料供应。全球纺织品和农业贸易的发展产生了全球供应链,也催生了奴隶贩卖交易。19世纪后期美国和德国钢铁产量飙升,欧洲殖民地的铁路和码头也在同期建设,这些都使得经济全球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凯恩斯在1919年出版的著作《和平的经济后果》(TheEconomicConsequencesofthePeace)中对这些繁荣年代是这样描述的:“伦敦居民早上可以一边在床上喝茶,一边电话订购世界各地的商品,这些产品质量优异,并且一大早就会被送到顾客的家门口……(他)对这种生活状态习以为常,这样的状态可以不断改善,但任何偏离都会被视为离经叛道,必须阻止。”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和平时期确实是全球化的黄金年代,但这仅仅是对于能享受这种全球化的人而言。在这种重商主义的帝国主义经济秩序下,殖民国家以极低成本甚至零成本从拉美、非洲和亚洲攫取了大量的资源运往欧洲。来自非洲的奴隶和亚洲的苦力被转卖到古巴以及南太平洋诸岛的种植园和煤矿进行劳作。各大洲都依附于这种全球殖民体系,即一个由大国势力范围构成的世界。这种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被证明是很脆弱的:随后“一战”爆发,贸易壁垒、移民限制、金融危机和政治上极端民族主义兴起,这些深刻改变了20世纪30年代的地缘政治版图并最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然而尽管战争确实是全球化遭遇的最大苦果,但这也仅仅是延缓,而不是阻止全球化的进程。尽管14世纪黑死病流行,20世纪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21世纪早期经历了金融危机,人类无止境的探索欲望、资本主义扩张本能以及科学技术的创新仍在继续推动全球化,这一次规模更大(真正的全球范围)、速度更快(实时交流)、弹性更强(可迅速恢复)。如今全球化的影响范围更加细密,动力十足,参与人数在不断增加,也更加强劲和富有包容性,因此较以往更加稳定。
“全球化”一词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流行开来,那时正好是“冷战”结束的前夜。尽管从那时起,全球互联互通就有了迅猛的发展,但在过去10年,至少有三波怀疑全球化已经终结的浪潮。首先是2001年发生在纽约和华盛顿的“9·11”恐怖袭击,有人认为这次恐怖袭击摧毁了西方世界和阿拉伯世界的信任并导致边境管控加强,后来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更有可能让全球经济陷于停滞。其次是2006年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破裂,当时有人认为,如果没有统一的全球规则,全球贸易就会消减或萎缩。最近一波则发生在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当时各国出口下降、国际信贷收缩,新美国模式的资本主义备受指责,这些都被某些人拿来作为“去全球化”的证据。现在随着美联储加息、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以及廉价能源和技术发展导致的制造业回流和自动化生产,又开始出现第四波认为“全球化终结”的声音。
但我认为,全球化正在进入新的黄金年代。由于各国的战略推动、新型科技、廉价资本和全球移民等因素的发展,全球化几乎在各个领域都呈现出深化和扩大化的趋势。自2002年以来,整体出口(包括货物和服务出口)占全球GDP的比重已经从20%上升到30%,一些分析人士预计该比例可能会在未来若干年达到50%。美国出口占GDP的比重也在提升:美国的硬件、软件、汽车、医药等产业的出口依存度都在提升;目前,标准普尔500指数公司中40%的收入都来源于国际市场。
非洲、阿拉伯、波斯、印度、中国和东南亚文明在古代的贸易路线也重新焕发出生机。如今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货物、服务贸易和金融交易占了全球的14,而且其增速要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贸易。在过去十年间,中国与非洲、南美与中东、印度与非洲、东南亚与南美之间的贸易都有了500%~1800%的增长(是的,是4位数)。尽管起点不高,但现在中国和非洲之间的贸易额已经超过2500亿美元,差不多是美国与非洲贸易额的两倍,中非之间的贸易额预计会很快追上欧洲与非洲之间的贸易额。
国际航空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降低了国际旅行的成本,互联互通达到新的高度,这使得南美、非洲和亚洲的大量中小企业可获得产业链服务。现在,无论何时何地,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商业伙伴都可开展交易。
外国投资数量也超过全球GDP的13。美国的海外投资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并在2013年超过了5万亿美元,当年流入美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也达到了3万亿美元。截至2012年,全世界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占了全球总额的一半以上,即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额超过了流入发达国家的投资额。如果参照外汇储备、金融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总和,中国正迅速崛起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海外投资国家,中国的海外资产预计将在2020年达到20万亿美元。剑桥大学学者彼得·诺兰(PeterNolan)曾撰文指出,现在依然是“西方投资中国”而非“中国投资世界”,但这样的趋势很快就会扭转。其实现在从中国流出的资本数量已经超过流入中国的资本数量。
全球化就像是海啸,横扫一切水域和低地,汇成势不可当的洪流。中国的金融机构在拉美放贷,支持本国企业的跨太平洋出口;印度拖拉机出口到非洲,帮助把非洲的大宗商品卖到亚洲;欧洲的银行支持本地企业在东南亚扩大机械制造规模,然后将产品卖到中国;美国的软件企业在日本开发针对亚洲市场的程序;另外世界各大洲的任何两个主要城市之间都有往来不断的航班。
如今的多极化和多元文明秩序,规模、深度和强度前所未有,所有地区都很重要,所有地区都在不断加深与其他地区的交往。在西方主导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500年之后,后殖民时代的地区有了机会平等参与世界治理并在国际市场上自主销售本国产品,而不是在炮舰的胁迫下将本国资源拱手相让。拉美和中国在讨论农业合作,非洲和阿拉伯在开展基础设施合作,欧洲和东南亚正在打造自由贸易,美国和非洲在联合修建电厂,中国和欧洲准备合作开发北极——这种互惠互补的合作比比皆是。如果说这也算是“文明的冲突”,那么这样的冲突应该多多益善。
现在可能有人还是认为全球化程度已经到了顶点,但其实自2008年以来全球资本流动中唯一出现明显下降的是跨境银行信贷,主要原因是欧洲金融危机。全球化也不再是美国化。相反,现在美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依赖日渐加深,美国需要外来人才和投资,也需要向国际市场出口商品和服务,并把资金投向亚洲等高增长地区。全球化也不再是华尔街或美联储的天下。随着亚洲市场的发展、管理资产的膨胀和外汇交易的激增,中国香港和新加坡正崛起成为新的金融中心,撼动纽约和伦敦的地位。其实从任何指标看,无论是国际旅客和移民、跨境企业并购还是跨境数据交换等,全球化都方兴未艾。
在互联的世界里,如果一种流向下降,那么另一种规模更大和更加稳定的流向就会出现。例如,随着美国国内利率的抬升,金融资本投向新兴市场的数量在减少,但随着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美国养老基金对亚洲的投资却在不断增加。美国的能源革命使得美国的原油进口量出现下降,但也吸引了大量来自欧洲和亚洲的资本,这些资本投向美国的高科技水力压裂项目、炼油厂和化学加工厂,由此更加彰显了全球化。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开始放缓,但随着人民币的升值,中国海外投资开始出现暴涨(甚至在2014年一度超过了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明智的国际投资者绝不会孤立看待问题,相反他们总是统揽全局并能预判到后续的发展。
美国希望制造业回流能在其国内新增100万~200万个就业岗位,但这与中国的制造业外迁相比规模很小。预计有差不多1亿个中国制造业岗位流向缅甸、孟加拉国、埃塞俄比亚等低工资和低发展水平国家。到2020年,全球所有新增劳动力差不多都将来自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随着这些前缘市场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制造商可迅速转移生产地,这也会让制造业的竞争越发激烈。世界迟早会有“下一个中国”来承接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中国制鞋企业华坚集团就开始在埃塞俄比亚设厂,将中国的产能转移到非洲。全球各种流向正在发生转换,但毫无疑问,流向的势头还在增长。
贸易学者、金融投资者和高科技公司都把这个时代称为“超全球化”时代。如果把全球化比作气球,那么现在气球才刚刚开始充气,还远远没有充满。西方主流观点往往混淆了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区别,国际化的程度因产业和周期可能产生很大差别,但全球化却是永无止息的不断发展。全球化的丰富程度不能用任何简单的数据来形容。外汇交易、货物吞吐和贸易金额等指标或有变动,要想观察全球化的发展方向,还是要看这个世界体系容纳全球活动的能力。因此讨论全球化的未来其实有些空泛,最好还是看互联互通的程度。
新的衡量标准
十年之前,印度和非洲各国呼吁说“不能忽略十亿人的声音”,言外之意,其庞大的人口规模就决定了其天然重要性,因此印度应该在联合国安理会占据一席之地。但如果这十亿人口深陷贫困且如同一盘散沙,那么即便忽略了这些人的声音,世界也照样运转。只有当十亿非洲人民和十亿印度人民加入全球经济体系,他们的声音才会获得重视。
传统上,一个国家的战略重要性往往用领土面积和军事实力来衡量,但如今一国的实力更要看这个国家通过连接所能发挥的作用。因此一个国家重要性的根本决定因素不是其地理位置或人口规模,而是其互联互通程度,即在地理互联、经济互联、数字互联层面上是否深度参与全球资源、资本、数据、人才和其他有价值的资产流。假设中国和印度的人口都是15亿,但中国占了全球进口额的10%,而印度只占了2.5%。中国是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国(超过美国),但印度仅仅是肯尼亚和尼泊尔的最大贸易伙伴国。按摩根大通的测算,中国GDP增速下降一个百分点,意味着石油价格要下降10%。因此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角度看,即便印度人口规模能超过中国,印度的贸易影响力却无法媲美中国。
中国也是如此。即便中国的GDP超过了美国,美国依然有着全球互联程度最高的金融体系,占了全球3000万亿金融资产的近一半。美元依然是全世界最主要的储备货币,美国的国债市场规模为12万亿美元,也是全球第一,美国的股票市场市值占全球股市总值(近70万亿美元的)一半,此外美国还拥有世界上最有深度的公司债市场(也是欧元公司债发行的主要场所)。世界各地的政府、银行、公司和个人对美国金融市场的投资远远超过对其他国家金融市场的投资。
衡量互联互通程度能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地理规模和国际影响之间并不能画等号。俄罗斯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但其跟世界体系的连接程度却是所有主要经济体中最低的。如果经济主要依靠大宗商品出口,那么随着全球油气供应的增加,俄罗斯在苏联传统势力范围之外的影响势必会日渐减弱。
俄罗斯也是很好的例证,说明一个国家跟全球体系的连接越是薄弱,这个国家就越是容易出现危机和动荡。伊朗、朝鲜、也门以及尼日尔和中非共和国等国家在国际上陷于孤立,国内暴力冲突不断,这些国家的互联程度很低,但危险程度都很高。这意味着,我们不应该继续孤立这些国家,而是应该通过更加积极正面的互联形式将这些国家纳入全球体系。例如现在的阿富汗是毒品和恐怖分子的输出地,但如果能建立良好的互联互通关系,阿富汗就有望成为中亚和阿拉伯海沿岸国家以及中国与中东贸易线上的重要节点,成为重要的铜矿和锂矿出口国。
传统上连接程度最高的国家都是西方国家,因为这些国家在过去数百年形成了殖民地关系、紧密的地区关系(通过欧盟和跨大西洋组织)、良好的资本市场以及科技发展积累。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用以衡量经济活动中跨境货物、金融、人力和数据流强度的“互联互通指数”,贸易大国德国是跨境流强度(经济互联互通的价值占GDP比重)最高的国家,数值高达110%,这充分显示了与全球经济的连接程度对世界上发展最好的经济体的重要性。(中美两国国内市场庞大,因此跨境流强度稍低,但也相当可观,美国的数值是36%,中国是62%。)国家与世界相连,会获得尊敬。德国高居麦肯锡“互联互通指数”的榜首,皮尤、GlobeScan两大智库合作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德国也是全世界最受敬仰的国家。
互联互通可以让小国家获得远远超过其国土规模的影响力。新加坡和荷兰的跨境流强度都很高,因为这两个国家比许多大国更依赖于货物、服务、金融、人才和数据的流动。挪威国土面积相对较小,地理位置靠近偏远的北极,但挪威通过开采石油积累的主权财富基金却是世界上最大的主权基金之一,控制着全球股票市值的1%和欧洲股票市值的3%。现在挪威主权财富基金计划将新兴市场投资占比提高到10%,这毫无疑问将提升该基金在上千家大型跨国公司中的话语权。
互联互通程度越高,增长动力和跨境流动就越强。现在全球GDP的40%(以及全球经济增长的25%)都依赖于商品、服务和资本的跨境流动,而像数据服务这样知识密集型流动的年交易额已经达到13万亿美元(约为全部跨境流总额的一半),并且还在继续迅猛增长,这也提醒我们,在观察全球化时不能将目光停留在制造业上,而应该看得更加全面。在标准的“引力模型”中,贸易与社区的规模成正相关,而与社区间距离成负相关。但随着数字互联时代的到来,现在的供应链已经实现虚拟化:互联网的硬接线完成,网上提供服务的边际成本就无限趋近于零。在数字互联的社会中,唯一的距离就是政治和文化的隔阂。
因此,用来显示超越地理关系的地图软件就成了有用的工具。“世界地图绘制者”(Worldmapper)研究团队和潘卡吉·盖马沃特(PankajGhemawat)的CAGE项目就联合绘制了世界经济地图,根据各国的经济规模、贸易关系和其他经济指标来描绘世界版图,在地图上强调了全球化的深度、广度和结构。通过这些地图,人们就可看到,尽管非洲大陆土地广袤,在世界经济版图中却非常弱小,当然如果看自然资源禀赋程度,非洲大陆就会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在该地图中也可以看到,德国对欧元区的出口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从超过50%下降到不足35%,但德国对亚洲的出口却在飙升。现在一个国家最紧密的经贸伙伴往往不是其地理上的邻国,地理距离和功能贴近可以互换,从具体行业的供应链角度看,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产业与美国紧密相连。距离当然不是完全没有影响,但影响显然没有以前那样大。
新的地图图例
所有地图的一角都标有图例,显示着各种符号、颜色、箭头、线条、节点以及其他标识的含义,由此来帮助我们看懂地图。为了给供应链世界绘制地图,我们需要制定更加精细的图例。
首先要强调实力和连接,而不是国家和分隔线。我们要在地图上突出最稳定的单元、最牢固的连接以及最强大的影响力来源。在地图上就用五个C来表示,分别是国家(countries)、城市(cities)、国家联盟(monwealths)、社区(munities)和企业(panies)。
国家
传统地图最大的错误就是将国家视为统一整体,将政治地理和主权权威混为一谈,仿佛存在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就必然能控制其一切。在绘制地图时,我们不是要强调名义上的主权,而是要突出事实上的权威。
某些国家内部的文化和政治版图如此多元,其实只在地理意义上是“一个国家”。例如印度就主要是地理上而不是民主意义上的统一国家:因为印度是半岛,所以只能选择共存。在印控克什米尔和东北部的曼尼普尔邦和纳迦兰邦,分裂主义运动始终不断。有些国家的地理分布如此分散,只是名义上的统一国家。像印尼这样的群岛国家,某些岛屿完全缺乏必要的交通和通信设施来与外界相连,因此虽然印尼版图上有14000多个岛屿,许多岛屿受新加坡或马来西亚的影响更大,而不是雅加达。国家间的自然边界可变成国境线,但国家内部的自然障碍则增加了统一管理的难度。
在物理条件上不统一的国家很难保持政治上的统一性。例如刚果民主共和国是非洲最大的国家,但整个国家却连1000公里的平整道路都没有。无怪乎某些学者尖锐指出,刚果虽然从法理上说是一个国家,但实际上这样的国家“并不存在”。刚果境内的7500万居民还在使用原始的各式驳船,载着商贩、家庭、难民、牲畜、棕榈油罐、汽车和服装在金沙萨到吉桑加尼绵延上千公里的刚果河上穿梭。地形上相互连接的国家容易结成亲密关系,而无法连接的空间则充满变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盗墓笔记之尘封的记忆 面对秋阳 重生年代:胖厨娘的红火小日子 世家三代录 重生:影后夫妇疯狂撒狗粮 神王殿 穿越梦境 蜜宠霸爱:厉少,你失宠了 天才萌宝:爹地超宠妻 小农女种田忙 市场·情场·官场 沈再云夏顾雪重生鉴宝 夫人,总裁他罪不至死 前妻别跑:偏执慕总放肆宠 凰谋天下 守城使 婚心动魄:我的神秘大boss 她切回满级大号了 人在航海,开局艾尔沃特海战 重生九零之神医商女
好书推荐:三个儿子无人养老,重生家产全给女儿我的徒弟不对劲小师妹别躺了宗门要没啦不抢钱,我怎么修仙?你好,我的1979仙鼎奇缘官妻:我本布衣,美人扶助进省委宦海红颜香两小无猜(校园大明,我的老丈人是卢象升三个儿子无人养老,重生家产全给女儿隔壁机长大叔是饿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