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传说

乐文传说>罗辑思维出的书 > 第一章 从割离到连接(第2页)

第一章 从割离到连接(第2页)

世界上确实有许多国家在强化对边境地区的管控:以色列正在修建隔离墙,希腊在埃福罗斯河岸边修了15公里长的隔离网,保加利亚也修了200公里长的隔离网来阻挡非法移民涌入,类似的例子还能找到许多。但所有这些边境地区,即便是管控极为严苛的地区,依然无法完全阻挡交流渗透。而且几乎所有这些高墙和隔离网都耗资不菲,但对于解决问题却收效甚微。

如果边境的意义在于分隔领土和社会,那么为何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边境地区居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大部分的地图只标有政治意义上的边境线,并不能反映这一地区的人口和经济活动,许多边境地区都有“消除边界”的内在倾向。例如加拿大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美加边境附近,这些人也充分享受到了贴近美国市场的便利性。自2010年以来,美墨边境地区人口均增长了20%。

更加具有反讽意味的是,最能显示互联互通如何将人类从相互敌视转为相互合作的地方也是边境地区。印度和巴基斯坦边境贸易的兴盛以及其他相互仇视国家之间的贸易都表明,地图上的国境线并不是隔离现实的实线,而是到处孕育交易机会的孔道集合。在全球许许多多的地方,人们都在想方设法开发边境地区,而不是在国境线前畏首畏尾。归根到底,无论是中国的长城、英国的哈德良长城还是柏林墙,或者是塞浦路斯绿线、朝韩非军事区,这些都无法完全阻隔两边人民的交流。正如亚历山德拉·诺沃赛洛夫(AlexandraNovosseloff)所言,所有高墙的最终命运都是变成旅游景点。

在当今世界,国境线甚至算不上真正的地理边界:机场可能地处内陆,但也有明确的边界,网络安全监控的疆界更是远远超出了国境线范畴。即便现在的政治国境线依然有土地边界的作用,世界上的其他边界却在不断消融:签证要求简化,各国货币可在自动柜员机上实时兑取,通过互联网可以了解世界上发生的一切,Skype和Viber等通信软件的推广使得通话费降至零。各国贸易和交流越是紧密,食品、淡水和能源供应越是国际化,人类就越是不能将地图上的国境线当成分隔线。

由于在地图上无法完全显示各类人造基础设施,就会产生一种印象,边境线的重要程度要超过其他地理表现方式。但如今的真实情况恰恰相反。边境线对国家命运的重要性要低于跨越边境线的设施。我们正在建设世界新秩序,这绝非空话。

从政治地理到功能地理

地理至关重要,但地理并非要以国境线为依托。我们绝对不能混淆地理和政治地理的概念,地理始终重要,但政治地理却易变。不幸的是,如今的地图都假定自然或政治地理概况恒定不变。但这种自证式的逻辑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这样,所以必然是这样。看地图并不是看手相,不必以为每条纹路都指向不可更改的命运。我对地理的重要影响作用深信不疑,但我从不认为地理分隔线是不可更改的终极决定力量。地理条件或许是我们可观察到的最基本形态,但要想理解人类发展的前因后果,还需要对人口、政治、生态和技术进行全方面综合考量。正如一百多年前伟大的地理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爵士(SirHalfordMackinder)所言,政治家应该重视地理并在其战略中充分考虑地理因素,但政治家不应成为地理的奴隶。地理决定论者之肤浅程度近于对宗教的盲目崇拜。

要想深入了解人类在改造地理方面的各种途径,首先就要承认人类影响已经遍及世界每个角落:每一处空间都经过人类勘探,地表上每一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调查过并绘入地图。天空中到处都是飞机、人造卫星和现在越来越多的无人机,当然还有二氧化碳排放和污染,以及雷达和通信信号。人类不仅居住在地球,更是在改造地球。环境科学家瓦克拉夫·斯米尔(VaclavSmil)就曾慨叹“19世纪中期以来人类现代文明设施之恢宏广博,以及运转维系这些设施所需物资供给之源源不绝”。

大型基础设施超越了自然和政治地理边界,对这些大型基础设施的测绘显示出,世界正从政治空间构成(如何合法分隔地球)转向功能空间构成(如何有效利用地球)。在这个新时代,名义上的政治国境线正在被发挥实际效用的功能连接线所取代。国境线表示按政治地理角度,谁和谁应该分开。基础设施从功能地理的角度,说明谁和谁连在一起。互联互通线的重要性超越了分隔线,因此功能地理的重要性也在不断超越政治地理。

如今许多现存或规划中的交通走廊都可追溯到因地理、气候和文化因素而形成的古代通道。本章开篇所言的铁路路线基本上还原了20世纪60年代从伦敦到印度的“嬉皮之路”(HippieTrail),这条线路本身传承了横穿欧亚的古代丝绸之路。美国充满历史感的66号公路(也被称为“威尔·罗杰斯公路”)从芝加哥一路通往洛杉矶,这条公路也延续了美洲原住民的迁徙路线(至今依然穿过亚利桑那州的印第安人保留区),在“大萧条”之后,无数美国人离开中西部沙尘肆虐之地,沿着这条公路向西南行进。

当然古代的丝绸之路道路崎岖、黄沙漫漫,如今则是沥青高速公路、铁轨、钢管以及凯芙拉纤维包裹的通信光缆,现代设施的强度、密度、宽度和速度都远胜古代。这些基础设施形成了全球体系的基础。这些设施将两端以及沿途的实体连接在一起,无论是帝国、城邦还是主权国家——国家有兴衰,但通道长存。

因此,互联互通和地理并不对立。相反,两者还常常相互促进。美国和墨西哥同处美洲,但随着两国设施互联程度的加深,美墨两国从政治分离慢慢转向市场融合。互联互通并不是要抛开地理,而是要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地理条件。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我们对“自然”区域的观念。欧洲通常被认定为独立的大洲,因为欧洲文化与占欧亚大陆23区域的乌拉尔山以东的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别。但随着欧亚大陆连接程度的加深,这种认为欧洲在地理上处于孤立状态的看法将逐渐消失。互联互通让欧洲真正成为欧亚大陆的组成部分。实际上,中国现在所打造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基础设施投资倡议。

如下两个例子也可说明功能地理的重要性要超过政治地理。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与瑞典第三大城市马尔默之间经厄勒海峡大桥相连,这两座城市的联系是如此紧密,现在许多人干脆就认为已形成“哥马”单一城市。哥本哈根机场距离马尔默市区更近,而瑞典的出租车也在哥本哈根机场设立接客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波罗的海国家就希望能联合起来,但这一进程被苏联的扩张主义打断。百年之后,更大规模的波罗的海联盟已然成形,北至挪威,南至立陶宛的波罗的海国家都可通过厄勒海峡大桥前往西欧。在中国的珠江三角洲,正在建设港珠澳大桥(同时建有人工岛和一段6公里长的隧道),大桥计划在2017年建成,成为沟通三地(香港、澳门、珠海)的交通主干,届时穿过珠三角南部所需时间将从现在的4小时降为一小时,将珠三角各大城市连成一片。

搞清楚究竟是国境线重要还是连接线重要,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世界组织方式的判断。如果国家能从功能角度而非政治角度去看待地理,那么其关注重点必然是如何有效利用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以及如何将资源有机结合并与全球市场对接。跨越国境线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是特殊性质的财产,具有自身的生命周期,而不仅仅是一条高速公路或一根输油管。连接工程可成为跨境共治共管的公用设施。因此这些基础设施有着自身的特性和源自共批共建的合法性,这些实实在在的工程比法律或外交更具说服力。耶鲁大学教授凯勒·伊斯特林(KellerEasterling)将基础设施这种天然的权威性称为“额外治国才能”(extrastatecraft)。

基础设施也会超越其原来的所有者。当今世界不仅在掀起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浪潮,也在发生着基础设施私有化浪潮,各国政府都希望能通过私有化产生更多现金流,由此来实现财政预算平衡并为新投资项目筹集资金。因此世界各国政府都在忙着将基础设施委托给私营企业或第三方机构,用市场化方式管理这些设施。在此过程中,有时东道国会宣布没收或接管由外国政府(或外国企业)投资建成的设施。俄罗斯国有企业在修建油气管道和铁路时,尽管有边界纠纷,他们也希望可以保持基础设施的开放性。道理很简单:如果基础设施无法顺畅运行,那么就不会给任何人带来价值。有关基础设施的收入分成、维护成本或是非法走私等问题的纠纷,归根到底都是在争谁应该从互联互通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因此,尽管互联工程改变着国境线的作用,但也跟地缘政治高度相关。评估功能地理——交通路线、能源网络、货运港口、金融体系以及互联网服务路径,其实也是在分析一国实力的传递和施展途径。美国的政府官员说起如何应对中国崛起时,总好像默认全球体系的领导必须由美国担纲。但其实全球体系只需要一样东西:互联互通。具体哪个国家的连接程度最高并不重要,但连接程度最高的国家一定最具优势。中国在非洲和拉美就颇受欢迎,因为中国在这些地区推广(通常也承建)基础设施,作为地区连接程度改善的基础。与互联互通的硬实力相比,缥缈的软实力则略显苍白。

基础设施的连接线并不是主权国家之间的边境线,但其真实性和重要性毫不逊色。而且这些线条代表的是“现在”,不像现有地图上的线条那样代表着过去。正如著名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Calatrava)所言:“今天建成的建筑在未来数百年内依然屹立。”这应该超过了许多国家的存在时间。然而如今大部分学者依然将政治疆界视为地图上最重要的人为线条,其背后的偏见就是视领土为国力的基础,视国家为基本政治组织形式,假定只有政府可完全控制国家内部的活动,以及认定民族认同是忠诚感的最重要来源。随着全球互联设施的发展,这些观念将统统被推翻。分权(权威从中心下沉至各地)、城镇化(城市规模和实力的增长)、人口稀释(大规模移民带来的人口融合)、大型基础设施(改变地图的新的油气管道、铁路以及运河)和数字互联(可形成新的社区)等趋势,要求我们绘制出更加复杂的地图。

供应链世界

现在到了重新思考人类生活组织方式的时候了。

人类社会发展有着这样一条规律,这条规律从原始社会开始就始终被证明是正确的,并经过了各帝国和国家的验证,那就是:供给和需求。这也是指引人们走向未来的最佳向导。

供求规律并不仅仅是确定商品价格的市场原则。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供求规律都在发挥着作用,驱使人们去找到平衡。当我们进入全球基础设施和数字互联时代,任何需求都会有相应的供给,任何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获得实物或虚拟供给。物理学家加来道雄认为人类正在走向“完美资本主义”,这种状态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供应链世界。

供应链是由生产者、中间商和销售方组成的完整生态体系,原材料(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观点)得以变成商品和服务并提供给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醒着还是在梦乡,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点滴,例如早上喝咖啡、驾驶汽车、打电话、发邮件、用餐以及看电影,都离不开全球供应链。

然而尽管供应链无处不在,供应链本身却看不见摸不着。供应链是各种交易组成的体系。我们无法看到供应链,我们看到的是参与者和基础设施,即将供给和需求相连的东西。但如果仔细观察供应链上的每根链条,就可看到这些细小的交易如何组合起来,影响全球发展趋势。亚当·斯密所称的自由市场、大卫·李嘉图所言的比较优势以及爱米尔·涂尔干的劳动分工理论都得以体现:资本、劳动力和生产在全球范围流动,流向最能有效连接供给和需求的地方。如果“市场”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那么是供应链将市场与人们的生活结合起来。

随着全球化在世界各个角落的推进,供应链所涉范围变得更宽,程度在不断加深,连接力越来越强,现在人们不得不追问,相比国家本身,供应链是不是代表着一种更深层次的组织力量。供应链是原始的全球网络,如同裹毛线球般将世界包裹在一起。它是连接全世界的管线,是人和物移动的通道。还具有自组合和有机连接的功能。供应链会随着人类活动扩展收缩。供应链可以被打断一时,但很快就会找到新的途径来完成其使命。供应链似乎本身就具有生命力。这一切听上去是否有些耳熟?应当如此:互联网就是最新形态的基础设施,在此基础设施上可形成更多的供应链。

万维网是在1989年问世的,也就是柏林墙倒塌那年,这似乎是从大国均势世界转向供应链世界的恰当转折点。17世纪的三十年战争代表着世界从中世纪的无序纷争过渡到了近现代民族国家体系。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欧洲各国王室表示相互尊重各自领土主权。如今我们回顾1648年签署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是为了去争论谁胜谁负(其实没有赢家),而是因为这份合约开启了此后近400年以主权国家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格局。

但这套体系并非是不可更改的,而且这套体系下的国际现实也并不符合其最初设想(理论上的)。相反,驱动人类社会组织演进的始终是供求动态变化。自上一冰期结束以来的15000年时间里,人类群体自发组成了无数形态规模各异的政治团体,面积不等,集权程度不一,包括帝国、哈里发王国、公国以及酋长国等。城市和帝国,而不是国家,是历史的主要构成。此外,如果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视为平等主权国家体系诞生的标志,那么这显然既不符合西方历史也不符合非西方的历史。在欧洲,各国国王建起坚固的城堡来控制人口与农业资源,抵御外来侵略,由此民族国家慢慢替代了中世纪的教会。但直到20世纪,欧洲各帝国在欧洲大陆和全球其他地区继续存在。殖民主义将海外领土纳入了世界体系,但并未让这些海外领土变成主权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全球各地才掀起了民族独立的高潮,但直到现在,各国平等也依然只是幻想。

过去的25年间,大国关系稳定,基础设施、资本市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监管的放松,加速了全球供应链体系的崛起。全球化自上而下削弱了主权国家,因为现在各国政府越来越多地在执行国际规则而不是自我制定规则,而分权、资本主义和互联互通的发展增强了主要城市和企业的自主性和影响力,城市和企业越来越倾向于穿越国界去追寻自身利益,由此自下而上削弱了国家主权。随着行政机构的分解和私有化,供应链成为新的服务提供者。供应链并不是要消除政治,也不代表着“国家的终结”。只是市场监管和政府共治,重构了国家的功能;城市和省份纷纷自主开展国内外竞争,也重塑了国家的规模。

国家疆界让世界看起来很有秩序,但疆界并不能推动世界运转。相反,基础设施和供应链才是世界运转的依托,尽管政治地理问题不断。正如经济学家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RobertSkidelsky)所提醒的,战争和疆界会造成资本的短缺,只有稳定和开放才能让资本源源不绝。

疏通供应链可给世界带来超乎想象的好处。按历史学家马克·莱文森(MarcLevinson)的说法,50年代集装箱的普遍使用使得“世界变小,但经济变大”。只是简单将货物箱子标准化就大大改进了全球供应链。世界经济论坛的研究表明,如果现在能把通关条件减少一半,全球贸易将提升15%,全球GDP将提升5%。与此对照,即便是把全世界的进口关税都取消,也只能将GDP提高不到1%。DHL(敦豪航空货运公司)等企业将其专业经验传授给发展中国家的海关,加速通关;仅航空货运行业单据电子化一项就可每年节约120亿美元,并可杜绝几乎所有因单据差错而造成的航空货运延误。如果通关顺畅,那么货物就可迅速投放至市场,而不用考虑大量备货。在供应链世界,低效是最致命的敌人。

供应链是要将相隔遥远的各方联系在一起,这些人之间可能缺乏相互信任,因此供应链上的各方就需要管理人士所称的“唯一真相”,即真实信息的实时共享,这样在供应网中的所有人都能随时把握事态的进展。沃尔玛首席执行官董明伦(DouglasMcMillon)称自己是在管理一家“科技公司”,其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与宝洁这样的供货商沟通销售和库存等数据。联合利华会不断研究本地市场需求情况,据此来调整其全球生产体系,更加灵活地安排各地市场的产品投放。现在MBA(工商管理硕士)课程中,供应链管理能力已被视为核心的竞争力,因为零售、国防、IT(信息技术)等其他行业都对供应链管理人才求贤若渴。

在企业董事会之外,普罗大众也在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不断迁徙,这也充分表明,现在我们进入了以供应链为人类新型组织方式的时代。1960年,全球只有7300万人旅居他国;如今这个数字是3亿,自金融危机以来,该数字还在快速增长。全球移民的经济背景覆盖所有阶层,其中既有跨国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也有来自第三世界的劳工,这些人都为了生活选择离开故土。而且以前移民的方向大致是由南向北,现在国际移民中有半数流向经济发展良好和就业机会较多的发展中国家。非洲和印度的大量年轻劳工流向了后殖民时代的全球各地,他们直接参与了某些失败国家的重建,海湾国家从亚洲劳动力流入中获益最多。当某处需要建筑工人、佣人、护工或其他劳务人员时,自然就会有劳动力供给来满足这些需求,国境线也难以阻挡。

美国也是人口流出的重要国家。现在有超过600万美国人在海外生活,这也是有记载以来的最高数字。相关调查显示,在美国18~24岁的年轻人中,有计划移居海外的比例从以前的12%上涨到了现在的40%。现在,不仅是投资银行家、交换学生、记者以及和平护卫队的志愿者到海外,来自美国社会不同阶层的越来越多的人都成了经济移民,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

如果供应链无法贴近人们,那么人们就会主动贴近供应链。从旧金山到约翰内斯堡,19世纪的掘金者将寂静的村庄变成了繁华的城镇。在过去10年,有5万加拿大人迁入了阿尔伯塔省新兴石油小镇麦克默里堡,并在当地荒芜的焦油矿上作业。在非洲的采掘工业中,数十万工人不舍昼夜开挖用于制作手机的钨和钽等金属原料,尽管有时他们必须像奴隶那样劳作。当非洲大国刚果和其周边国家崩溃时,全球供应链的存在让民众有了谋生的渠道。或许在未来几十年,人类依然生活在各国国境线内,但更为重要的是,全球几乎所有人口都会集中到基础设施走廊和供应链周边,无论是现实的还是虚拟的。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前妻别跑:偏执慕总放肆宠  面对秋阳  凰谋天下  世家三代录  市场·情场·官场  重生:影后夫妇疯狂撒狗粮  守城使  小农女种田忙  她切回满级大号了  盗墓笔记之尘封的记忆  重生年代:胖厨娘的红火小日子  神王殿  婚心动魄:我的神秘大boss  夫人,总裁他罪不至死  天才萌宝:爹地超宠妻  穿越梦境  蜜宠霸爱:厉少,你失宠了  沈再云夏顾雪重生鉴宝  人在航海,开局艾尔沃特海战  重生九零之神医商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好书推荐:三个儿子无人养老,重生家产全给女儿我的徒弟不对劲小师妹别躺了宗门要没啦不抢钱,我怎么修仙?你好,我的1979仙鼎奇缘官妻:我本布衣,美人扶助进省委宦海红颜香两小无猜(校园大明,我的老丈人是卢象升三个儿子无人养老,重生家产全给女儿隔壁机长大叔是饿狼

最新标签